首页 联合证券网上交易 杠杆炒股 配资证券网上交易

杠杆炒股

你的位置:联合证券网上交易_杠杆炒股_配资证券网上交易 > 杠杆炒股 > 股票三倍杠杆 1958年,他被补授为开国上将,毛主席:没有他,新中国晚成立10年

股票三倍杠杆 1958年,他被补授为开国上将,毛主席:没有他,新中国晚成立10年

发布日期:2025-02-08 23:21    点击次数:75

股票三倍杠杆 1958年,他被补授为开国上将,毛主席:没有他,新中国晚成立10年

1958年总干部部门向毛主席呈送了一份关于补授上将军衔的文件股票三倍杠杆,毛主席只是看了一眼文件的题目,就在最后批示:“同意。”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曾对警卫员说:“如果没有他,我们新中国至少晚成立10年。”

那么这位被补授上将军衔的人究竟是谁呢?为何在1955年首次授衔上没有他的身影呢?最重要的是毛主席为何对他评价如此之高呢?

李聚奎

李聚奎战场受伤,获得毛主席关心

在1958年被补授上将军衔的就是李聚奎将军,相信大多数小伙伴都能背诵毛主席写的那句“前头捉了张辉瓒”,不过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场战斗中身为红军团长的李聚奎。

很多人都听过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的战斗故事,但却不知道参加这些战斗的红一师的师长就是李聚奎。

李聚奎被中央军委誉为“功高德亦高,楷模昭后人”的开国上将,曾被称为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开路先锋、骁勇战将和“将圣”!

1930年10月李聚奎担任红一军第二十七团团长,12月蒋介石集中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一次“围剿”,12月28日天刚亮,敌前总指挥张辉瓒就率领第18师向五门岭进攻。

就在敌人到达我军潜伏地红竹岭附近的时候,红三军第八、第九师分别从左右两边发起猛烈的进攻,李聚奎则带领第27团从两山之间的山沟向敌人发起进攻。

双方激战,第25团团长王玉洪不幸被敌人所伤,李聚奎挺身而出,担负起指挥两个军团的责任,继续和敌人展开斗争。不久后红军就将张辉瓒部全部打败,一鼓作气冲向张辉瓒的指挥部。

张辉瓒

张辉瓒的指挥部以及残部被我军团团包围,他们很难从中逃脱,但敌人就算遇到如此险境,也不肯放弃对李聚奎所在的红九师方向冲击。就在如此紧张的时刻,敌人的一颗子弹被打进了李聚奎的右大腿,情况十分不妙。

刚好第九师的政治委员朱良赶到,他连忙让李聚奎下去治疗,李聚奎知道此时战斗已经到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他一再请求政委让自己继续战斗,但政委和师长却担心他流血过多会出现危险,坚决让他下去进行治疗。

李聚奎临走前向师长和政委建议:“让预备队26团上,这场战斗可以快速结束!”之后便上了担架。

担架员抬着李聚奎向后方奔去,路过小别山红军指挥部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湖南口音有些重的声音:“担架上抬得是哪一个啊?”抬担架的战士回答道:“是27团的团长李聚奎。”

对方一听十分惊喜地说:“还是湖南老乡啊!”说完便走到担架旁看李聚奎的伤势。

毛主席

李聚奎躺在担架上,抬眼一看,自己面前站着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十分尊敬的毛总政委。李聚奎仿佛忘记了伤痛,连忙挣扎着坐起来,毛主席赶紧扶他坐下,关切地问他:“伤势怎么样?有没有伤着筋骨?”

李聚奎回答道:“毛政委我没事,休息一段时间就能重返战场了!”紧接着李聚奎向毛主席汇报了战斗的进展情况,说:“毛总政委,战斗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下来的时候敌人已经顶不住了,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胜利了!”

毛主席听后十分高兴地说:“好!胜利就在前方!不过你可要好好保重身体。”

经过激烈的战斗,我军成功全歼敌军第18师两个旅以及师部,共计9000多人,活捉师长张赞辉以及第53旅旅长。

第四次反“围剿”后,李聚奎调任红九师师长。1933年2月26日敌军52师和一个旅集结在大龙圩,红一军团首长交给李聚奎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你带领九师直插大龙圩,要尽快出发,争取将敌军师长给捉回来!”

李聚奎点点头,并保证完成任务,随后他指挥红九师前往大龙圩歼灭敌人,当他们到达距离大龙圩只有半公里的时候,李聚奎命令部队停下脚步。李聚奎用望远镜向敌人所在的方向看去,只见大龙圩旁的小河边上站了一位指挥员,他穿着雨衣,同样也在拿着望远镜四处看望。

李聚奎判断那个拿着望远镜四处看望的人就算不是第25师的师长,也是一个官阶比较高的指挥官。

一想到这里李聚奎连忙命令部队一线摆开,以急袭战法向大龙圩包抄猛袭。一般情况下机枪连制作火力掩护不用冲锋,但这一次却不同。

李聚奎为了增强火力达到突击效果,命令机枪连和步兵连一起冲上去,仅用40分钟的时间,就将敌人的一个旅和师部全部消灭,俘获敌军师长李明以及部下官兵300多人。

聂荣臻听到李聚奎部的胜况很是高兴,连连称赞李聚奎做得好。由于第九师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作战勇猛,战绩也是尤其显著的,因此第九师的师长李聚奎被授予二级金质红星奖章。

指挥位庄战争胜利,获得百姓称赞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后,为了建立河西根据地和“打通远方”,中央军委决定由西渡黄河的红四方面军总支属队以及五军、九军、三十军共21000多人的兵力组成西路军,李聚奎担任第九军的参谋长。

11月上旬,西路军开始向甘肃前进,并取得多次斗争的胜利,但非常可惜的是由于我军兵力不足,经常会被敌人围追堵截。李聚奎参与指挥红九军攻占甘肃土城等地,给敌人沉痛的打击,不过因为寡不敌众,西路军惨败。

李聚奎

1937年9月李聚奎担任129师386旅参谋长,1938年冬李聚奎被派到鲁西北组建129师先遣部队,重整鲁西北地区的抗战局面。

在鲁西北地区,原来有一支由爱国将领范筑先率领的队伍在活动,他接受共产党的政策,学习八路军的抗战经验,而他的抗战举动也获得了毛主席的亲笔慰勉。

非常可惜的是范筑先因为被叛徒出卖,而牺牲在聊城城墙上。为了重振这块抗日阵地,八路军率部进驻鲁西北,李聚奎担任组建先遣纵队的重任。

紧接着李聚奎和当地的党组织进行联系,双方达成共识后马上从地方抽调干部建立先纵的司、政、供、卫机关,接着从师部抽调一个营为先纵建制,李聚奎担任先纵司令和政治委员,刘致远担任参谋长。

1939年夏天,日军为了实施其“治安肃正”的计划,开始对鲁西北地区频繁“扫荡”。6月“倒戈将军”石友三趁着日军“扫荡”冀鲁豫边区的时候,指挥181师、38师等部进犯淮县等地,更是沿途捕杀抗日工作人员,进攻八路军。

7月14日国民党顽杂部队的特务营长马泽远率部夜袭朝北的村庄,杀害了鲁西北地委书记张炳元,一时间鲁西北地区的形势变得格外紧张。

12月12日天刚刚亮,占领苹县的日伪军200多人携带山炮筒和轻重机枪各一挺,朝着位庄前进。

此时李聚奎正在位庄附近,他得到情报后立即让政治部主任带着直属队进行转移,负责组织担架队等支援战斗并安排临时救护伤员,李聚奎自己则带一个营火速前往位庄截获敌人。

敌人快要到位庄附近的时候,李聚奎指挥部队向敌人进行猛烈地进攻,先是将他们都堵在村子西北角一个大坑里,然后疯狂扫荡。住在位庄附近的筑先纵队第五营的营长冯警涛听到激烈的枪炮声后,连忙率领全营前来支援。

这场战斗打了好几天,敌人伤亡惨重,日军恼羞成怒,竟然丧心病狂到使用毒气瓦斯的地步。冯警涛不小心吸入毒气被熏倒,战士们用凉水将他浇醒后,他没有下去休息,而是继续作战。

时间就这样慢慢流逝,李聚奎一声令下,让所有战士发起最后的总攻,大家听闻冲劲十足,发誓要将敌人一网打尽。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午夜,敌人见打不过我军便打算溜之大吉,但是李聚奎怎么可能放过他们呢?他指挥部队快速追击,一直追到敌人占领的地区才退回来。

这次战斗我军共歼灭日伪军100多人,缴获大车8辆,步枪10多支。而这次战斗在鲁西北地区也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至今人们还传颂着李聚奎指挥位庄战斗的传奇故事。

直到1940年6月,先遣纵队和筑先纵队合编为129师新八旅,整编任务完成后,李聚奎奉命回师。

邓小平和李聚奎等人

李聚奎的决策,被毛主席称赞为“奇迹”

1941年李聚奎在129师师部接到邓小平的指示:“山西太岳区第一纵队的司令员薄一波要求我们给他派去一个作战经验丰富的指挥员,我们经过商量后决定派你前去。”

李聚奎听到这是政委的决定,便一口答应下来,紧接着师长刘伯承就这件事和李聚奎作了详细的指示。

最后邓小平特别叮嘱道:“你是农民出生,没有太多文化储备知识,而决死队的队员大多都是青年学生,你去了一定要注意工作方法,要和他们打成一片!”

李聚奎连连点头,说:“我会改掉我的坏脾气,不会轻易动怒,一定会和薄一波司令员一起管好决死队!”

就这样李聚奎来到山西太岳区,担任决死队的副司令员。

李聚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到所属各团都走了一圈,每个团住上大半个月,深入队员的生活中,全面了解部队的情况。李聚奎回到师部后,将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一一汇报给薄一波,并建议将纵队编入129师序列,归共产党领导。

薄一波听后觉得很有道理,立刻打电话召开紧急会议,在会上李聚奎建议:“我们可以向八路军学习,开党代表大会,向大家介绍党组织的发展情况,然后选举党的负责人,再布置今后工作。统一思想后,马上实施方案。”

在党代表会议上,薄一波庄严宣布:“我们是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

在此后的日子里,李聚奎和薄一波互相支持,使部队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薄一波曾评价李聚奎:“聚奎同志训练军队有方,作战机智沉着。”

新中国刚刚成立,第四野战军参谋长李聚奎一直东征西战,获得了一次次战争的胜利,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新的重要的任务正在悄悄等待着他。

毛主席和彭德怀

1950年10月8日,毛主席决定成立志愿军,由彭德怀担任志愿军总司令。大家都知道一般打仗的时候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更何况此次还是我军第一次实行跨国作战,因此军需给养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针对这一问题,毛主席作出了一个十分紧急的指示:必须迅速成立朝鲜战争的后方保障供给基地,确定一位能够负责此项重担的“粮草官”!

聂荣臻从全军的后勤领导干部中,最终决定由李聚奎担此重任,他不仅擅长打仗,屡次完成组织派给他的任务,最重要的是他曾领导并参与了保障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在后勤保障方面也有着很多的经验。

聂荣臻将李聚奎的名字报给毛主席后,毛主席点点头表示同意。

1950年7月26日,东北军区后勤部成立,李聚奎担任后勤部部长,不久后他又兼任东北军区后勤部第一政委,可以说是身兼数职了。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志愿军前方和后方都没有空军掩护,因此敌军开始疯狂对我军的后方袭击。由于敌人不断对我军的后方进行扫射,这也导致最终运输到战场上的物资只有原本的60%到70%。

1951年3月东北军去后勤部在一、三分部原来设置信号站的基础上,在运输干线上设置防空哨兵,专门监视敌机的作战活动。防空哨一建立,运输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我军车辆的损失明显减少了。

李聚奎建议可以在交通干线上也广泛建立防空哨,这个建议很快就被彭德怀所采纳,之后调了2万多人的兵力,在长达3000公里的交通干线上,设置了1500多个哨所。

普遍建立防空哨所,我军汽车的损失率逐渐下降,扭转了后方运输的被动局面。

毛主席

毛主席曾称赞道:

“在汽车路两旁有这么多人在站岗,飞机来了就打信号枪,司机听到看到信号枪就会躲起来,或者找个地方将汽车藏起来。我军汽车的损失从刚开始的40%变成现在的零点几,这种现象简直是个奇迹!”

防空哨的建立,粉碎了敌人想要快速结束朝鲜战争的美梦,敌人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白天铁路看上去是断的,晚上火车却在上面开得呼呼叫;明明公路白天看也是断的,为什么晚上汽车照常在上面行驶,这是敌人怎么也想不明白的。

1951年6月,美国远东空军副参谋长在谈到志愿军后勤运输情况的时候,曾说过:

“面对一切阻碍,志愿军后勤部部长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使运输线不能中断的?这真的是一个奇迹,他毫不害怕我们空中的战机,而是克服了困难完成任务!我们军队中不少司令官都想在战争结束后看看他是怎样一个人。”

周恩来

李聚奎:就低不就高,给我上将就行

1955年我国决定成立石油工业部,周恩来亲自向部队要人,准备让李聚奎担此重任,李聚奎怎么也想不到这个重任会落在自己的头上。

李聚奎自从当兵后一直没有离开过部队,因此当徐立清将这件事告诉给他的时候,他瞬间愣在那里。

李聚奎知道这项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到地方去工作,这到一个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都很重要的部门去工作,他有些害怕,害怕自己干不好。

徐立清看出李聚奎的担忧,他说:“这可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的,总理认为派你当新中国石油工业部的第一任部长,你一定能够干好!这件事就这么定下了。”

李聚奎还是有些担心,他决定去找周恩来总理谈谈心,周恩来在得知他此行的目的后,勉励他:“没关系啊,不懂就学,不会就看,我们谁都不是一开始就会走路的,这不都是有个学习的过程吗?加油干!我相信你可以的!”

毛主席听了石油工业汇报后感慨道:“搞石油真的很辛苦,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啊!”

毛主席和李聚奎

“革命加拼命”成为李聚奎搞好石油工业的法宝,而领导们的话语也给李聚奎信心和力量,他就大着胆子去组建石油工业部,开拓石油工业。

1955年1月李聚奎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决定在西部的克拉玛依打两口井看看有没有石油。没想到结果令所有人都很意外,这年冬天的大雪还没来临,其中一口井就喷出原油。

11月26日新华社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发布在头版处,这一消息也引起了全国的关注,然而在石油工业部的内部却引起了强烈的讨论。有许多同志认为一口井出油并不代表那里有油田,那里巨大的沥青山没有几亿吨是形不成的。

既然形成了沥青山,那就证明克拉玛依的油已经没有了,现在喷出的只是遗留下来的石油而已,不值得在这方面大动干戈。不过也有一部分同志认为准噶尔盆地中央有大量的多套生油岩系,沥青山起了覆盖封闭的作用,下面可能还有大量石油,应该继续勘探。

李聚奎带领部里的司局长和专家一起飞到新疆调查取证,刚到乌鲁木齐,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就摆出大量资料,说克拉玛依是个大油田,应该继续开采才对。

李聚奎(左一)

第二天李聚奎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克拉玛依,他在那里待了两天的时间,白天冒着狂风大雪对照图纸跑了许多地方,晚上就和工人们挤在一起睡觉,等他回到乌鲁木齐讨论的时候,只说了一个字:“上!”

李聚奎根据当时的财力和设备,他下达了1956年在克拉玛依打40口井的任务。

1956年5月初李聚奎再次去了克拉玛依,他在吉普车上看到了许多楼房,短短半年的时间就有如此奇迹,他的心里有底了。这年年底40口井全部打出石油,1956年石油产量从1955年的60万吨上升到150万吨!

1958年的某一天,李聚奎接到薄一波的电话:“现在中央有个想法,想要调你回军队工作,到总后去当政委,然后让余秋里同志去石油工业部工作,你们两个对调一下,你有什么想法吗?”

这个对调的消息来得十分突然,尽管如此李聚奎并没有反对,而是服从上级的安排。

1955年授衔仪式

众所周知我国第一次授衔是在1955年,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此次授衔仪式上并没有李聚奎的身影,只因他当时正在从事石油方面的工作,因此错过了授衔。

1958年李聚奎从石油工业部调回部队,他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军衔问题,关于如何给李聚奎一个军衔,这对总干部的成员来说是一个难题。

在10名大将中,谭政曾是李聚奎的属下,而陈赓则是接替李聚奎职务的人,如今这两位都成为开国大将,他自己又能授予什么军衔呢?

如果李聚奎被授予开国上将的话,这个军衔对他来说难免是低了点,但大将又只有10人。正当总干部的人准备做李聚奎思想工作的时候,他却传话来:“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

因此当李聚奎补授为上将军衔的报告被呈现到毛主席面前的时候,毛主席才会立即批示同意,并对身边的警卫员说出:“如果没有他,新中国至少晚10年成立!”

李聚奎一家

李聚奎担任总后勤部政委,并在这个职位上待了整整8年的时光。短暂且漫长的8年,李聚奎曾先后和黄克诚、洪学智等人共事,而他不管身处在何处,担任着怎样的职务,他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1995年6月25日李聚奎将军逝世,享年91岁。弥留之际他将在北京的几个孩子叫来,并对他们说:“我身为一个老共产党,一辈子为信仰所奋斗,没有个人私产股票三倍杠杆,你们之后也要好好为祖国效力……”